华龙网讯(记者 冯珊 )今(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第四次理事会在渝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智慧农业研发等方面,川渝两地农业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2020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川渝两地农业单位,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的成立,促进了川渝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截至目前,148家涉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川渝两地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发、重大项目策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两地联合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利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四川新收集和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9880份,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甲着小麦、凉山黑绵羊等9个种质资源先后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重庆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7490份,创制的耐高温优质籼稻恢复系“渝稻86”等新材料,入选2024年重庆十大突破性农作物种质资源。
在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育成“庆油11号”“渝绵芋1号”“秀山鸡”“川江1号”等动植物新品种100余个。“川江1号”成为川渝联合培育第一个国审水产品种。示范推广新品种300余个,川渝良种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效,研发的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鲟鱼“池塘+网箱”高效健康养殖等7项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模式,实现亩产稻谷1033公斤。四川鲟鱼新增产值209.3亿元,润兆渔业的鱼子酱占全球产量14%。
在智慧农业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发了柑橘采摘机器人等20项智慧农业代表性成果,在全国率先建立的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入选2023“全国数字乡村10大经典案例”。研制的果园无人对靶施药机器人、茶叶智慧化生产服务示范园区建设等,入选2023“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
在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川渝两地组织策划了《山地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重大项目》,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川渝科技项目90余项。联盟单位共同实施了重庆市川渝联合科技攻关项目9项,科技部、农业部等科技项目110余项。
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联合申报“生物质能源川渝联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共同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联合申请“川渝再生稻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协同创新研究。联合成立了“‘天府粮仓’数字农业川渝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从智能设计育种、作物模型与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生猪产业技术创新。启用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的资源库,可实现年保存各类种质资源188.4万份(剂)。启动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建设,打造西部一流的农业“芯片”研发平台。组建内研究院,开展内的抢救培育及开发利用。
联合推动成果示范转化方面,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届食用豆产业示范现场观摩会、 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推介暨丘陵山区农机现场观摩会、“天府菜油”第二届院士专家大讲堂暨育种攻关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介会等。联合成立川渝涪江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战略联盟,共同推广“庆油”系列油菜、“艳椒”系列辣椒。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联盟理事长牟锦毅介绍,下一步,联盟将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工作,围绕种业创新、耕地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应用,围绕现代农业科技需求,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集成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模式,研发一批适宜丘陵山地的农机装备,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强化农业企业主体作用,强化农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联合攻关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充分发挥联盟中科研院校的技术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与农业技术深度融合,为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带来新场景、孕育新模式、增加新动能。”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表示,川渝两地将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选题、协同攻关、共享成果”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智慧农业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围绕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在数字育种、智慧农机装备、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